更新时间:
□蒋璟璟
对于一些特定岗位的从业人员,法规要求必须持健康证上岗。然而,在一些地方,办理健康证却成了一门只赚不赔的生意。记者近日暗访调查,河北石家庄的一些医疗机构,违规办理健康证,有的机构甚至不需要体检,只要交纳90元体检费就可以办下证来。一些自称“健康证办理”的人员不核对体检者身份,健康证体检项目“缺斤少两”。报道播出后,石家庄市成立了由卫健、市场监管、涉事地方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表示已对涉事医疗机构立案调查。(央视)
健康证,全称“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从事食品药品化妆品生产经营、餐饮行业、饮用水行业、公共场所服务行业等特定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在这套规则体系内,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事实上扮演了一个把关、审核者的角色,这与其日常开展的一般性“医疗服务”业务似乎存在着某些属性上的微妙区别。后者是“服务患者”的,前者则是“服务公共利益的”——而其服务方式,则是秉持专业检测、客观呈现相关健康信息。
在医院系统的运作模式中,通常都是“支付人”与“获益人”是一致的,比如说患者支付医疗费同时也是患者获益。但是,在预防性健康检查这类业务中,“支付人”与“获益人”却未必一致。的确,一份没问题的“健康检查证”,当然能帮助“体检者”顺利获得工作,在这一场景中,终极的、最大的获益者,其实是公众。而在另一类场景下,某些人支付了检查费用,却未能“过关”,这里就存在一个“支付人”与“获益人”不一致的情况,种种问题恰是由之而生。
事实上,这种深层次的“利益悖论”早已引发了关注,为此求解,很多地方都规定“预防性健康检查免费”或者说规定“用人单位要报销检查费用”。然而,仍有很多地方,该费用由求职者自费。此次事件中,石家庄多家医院被曝健康证“给钱就办”,只要交纳90元体检费就可以办下证来,这一方面与特定的“支付—获益”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再次暴露了某些“小医院”在面临生存压力时突破下限的铤而走险。其内在逻辑,与一些小医院卷入欺诈骗保大同小异。
健康证成了一本生意经,不只是职业伦理、内部规范的失守,更是利益关系、激励模式的局部扭曲的结果。要根治这一顽疾,除了查处违规医院,同样也要着眼于对医院在预防性健康检查中的把关者角色予以针对性的制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