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12月23日发布讣告:
12月23日,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施仲衡同志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据介绍,施仲衡院士,1930年11月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被选派赴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地铁专业第一人。1959年回国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1965年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科研所任所长,1983年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2000年任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荣获“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称号。
施仲衡院士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奋斗70余年。开创了地铁浅埋加防护理论体系;主持研发了我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编撰了我国首部地铁设计规范和专著;提出了“先批规划后批项目”等国家政策建议,为地铁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信号、车辆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主持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近百个重大地铁项目论证,引领了地铁科技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地铁领域高层次人才;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施仲衡祖籍上海崇明,弟兄五人排行老二。父亲施纯丞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在国学方面颇有造诣,毕生从事教育工作。
初到莫斯科时,施仲衡心中很着急。当年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施仲衡想:“什么时候中国也可以建成这样的工程!”
施仲衡拿出所有的时间学习。他将苏联大学生的笔记带回宿舍抄写,请助教带自己到地铁运营线路的车站和车辆段参观,到盾构施工工地、车站工地实习,深入到盾构工作面了解盾构操作情况;每天晚上他与同寝室的苏联研究生谈一天的学习情况,有什么问题及时请他讲解;在妻子第二年也被公派留学到同一所大学后,他们还约法三章,只在周六见面,平时各自与苏联学生住在一起。就这样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努力,施仲衡对专业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俄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1959年,施仲衡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至1965年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并担任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地铁建设和设计单位的顾问。
北京地铁一号线的修建在1958年原定的计划中是战备工程,采取深埋方案。1961年,施仲衡带领唐山铁道学院56级地铁专业学生到北京,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教学和毕业设计,他深入调研北京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判定无论是作为战备工程还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深埋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造价高,技术难度大等。
施仲衡写下长达20页的书面报告坚持向上反映。因为他知道,地铁的深埋方案不仅关系到上述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而且还与将来运营时乘客使用是否方便、灾难时逃生是否便捷等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地铁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面对涉及人民利益的大事,在这个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协助中央做出科学决策。
意见逐级上报到中央军委,施仲衡也多次被请去做汇报,最后他的意见得到尊重,中央军委常委决定采用“浅埋加防护”。因为北京地铁是标杆工程,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也随之将设计施工方案改为浅埋方案。
1965年2月4日,毛主席做出重要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拉开了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序幕。施仲衡很快就被调入北京地铁工程局,并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施仲衡带领一批技术人员与铁道兵59团一营战士,经过近3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完成了500米试验段工程建设,从地铁各个环节入手,作了大量科研工作,以验证施工方法、结构设计、防水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战士,为全线施工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在来自铁道部地铁工程局、铁道兵第12师的4万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长23.6公里,包括17个车站和一个车辆段的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纪念日之际顺利开通,掀开了中国地铁建设的第一页。
施仲衡院士一生系于轨道交通,追梦轨道交通。他的逝世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北京交通大学、政事儿、《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