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观察者网推出《问诊2025中国经济》专题,邀请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剖析2025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及其背后的机遇。专题的第四篇,我们邀请了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深入剖析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内涵、地方财政的发展动力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
2024年11月份,中央政府出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方案,被简称为“6+4+2”。罗志恒对此表示,这一次化解债务的思路与过去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体现就是从过去的化债中发展,化债优先,转到了现在的发展中化债,发展优先。
“我觉得这个理念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我们把发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通过把蛋糕做大,来处理相应的债务风险,这是总体的思路转变。”罗志恒说。
罗志恒指出,如果仔细来看,新的化债方案还体现出一系列的财政政策理念和化债思路的变化。如果把这次化债方案放在2024年以来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来看,此次化债的核心,就是以化债为契机,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可以看到,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逻辑就是,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以活跃资本市场为先导,来激发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积极性,修复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罗志恒分析说,“股票涨了,一部分居民自然就愿意去消费了。”
罗志恒认为,改革开放46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两个企业家精神有关:一个是民营经济的企业家精神,一个就是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从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视角来看,主要的核心逻辑是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其中化债起到的作用就是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把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也给激发出来。
他指出:“从防风险和促发展之间的关系角度看,我们对这二者的辩证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认识到,债务规模不等于债务风险;化债化的不是债务规模,不是压降债务规模,化债,化的是债务风险。债务规模是静态的,债务风险是动态的。如果说防风险更优先,那很多用于发展的资源可能就没有办法更好地拉动经济增长了。”
罗志恒强调,现在思路变了之后,债务规模在现代信用经济背景下是一定会增加的。但如果债务的使用效率和支出结构比较合理,一块钱的债务能形成更多的资产,资产又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或者社会效益,那么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债务是好的债务。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并不会增加,反而是下降的,这是化债思路的变化所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