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被“放养”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成为学霸?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个“爸妈都不管”的悖论,但仔细想想,似乎又藏着一股深不见底的玄机。
我们常常听到那些学霸父母这样说:“我基本不管孩子,他们自觉得很。”
这话听着好像是“我家的孩子天生就懂得努力”,可你再仔细琢磨,学霸的家庭真的是完全放手不管吗?
其实不然,因为他们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育儿哲学,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养育方式和背后藏着的教育智慧,才真正推动了孩子的成长。
“放养”这个词,一听上去好像就像把孩子丢在院子里,任其自生自灭,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但实际上,这种“放养”与“放手”是两回事。
学霸父母的“放养”,实则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尊重上。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真正的放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实际上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创造了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在有限的引导和支持下,能够独立地去探索、去成长,去犯错、去反思。
比如在书中提到的“环境育儿法”,这背后就是通过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
家长不用每天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当孩子处于这样的氛围中,自然会受到正向影响,自动朝着有目标、有方向的轨迹前进。
1. 让孩子“自己去做”——自驱力的培养
我们常常听到学霸家庭的一句话:
“我从不逼孩子做这做那,他们自己会去做。”
这种“放养”式的教育,给孩子的是自由,但这份自由背后藏着父母的极大智慧。自由并非让孩子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某个学霸家庭的母亲,每天早上都给孩子准备好丰富的早餐,但她从不催促孩子按时吃。
她会悄悄地站在旁边,看着孩子准备自己吃早餐,按自己的节奏来。
如果孩子早上没有吃好,那她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说:
“今天的事情要自己承担哦,吃不好,下午的精神会很差。”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觉醒才是激发自驱力的关键。
而这种“放养”式的自养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放手”给孩子,而是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我调节的权利,让他们学会自己负责任。
学霸孩子之所以能独立完成任务、设立目标,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了“主动”的能力。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责任的选择。”
比如有一位爸爸,看到孩子深夜还在拼命学习,心生好奇,便忍不住问:“你是不是有点儿累了?”
孩子抬起头,露出一副“终于有人关心我”的表情:“不累,习惯了。”
爸爸点点头,微笑着回应:“你也不问问我有什么感想,光知道自己累。”这时候,孩子淡定地回答:“因为你从来不管我。”
父亲顿时哑口无言,心里五味杂陈。
还有一位妈妈,编了一道试题给孩子做:“这题你自己解答。”
她翻了翻书,看到答案,心想这孩子肯定会死磕,结果她就假装去做别的事情。
几分钟后,她听到一声叹气:“这道题,真难!”妈妈转身看着孩子:“怎么,不能自己解答了?”
孩子有些生气地抬头:“好歹给我点提示!”
妈妈摇摇头:“自己去找答案,自己解答,提示就是‘放养’。”过了一会,孩子眉头一挑:“妈,你说得对,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有成就感。”
这不,放养的第一课就这样交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源于独立。
2. 教育是一场“慢性”战斗
学霸的成长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积累和稳定的养育方式,慢慢培养出来的。
这也是很多家长无法理解的地方:
学霸孩子看似轻松的成绩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付出。
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早期的自养,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为未来的高效“放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慢性战斗”,就是从孩子开始学习认字、背诗,到逐渐学习更多的知识,家长要通过一贯的引导,逐步帮助孩子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而这种教育的“慢”,并不是意味着不急功近利,而是通过精细化的培养,帮助孩子拥有可以长久保持的学习能力和内在动机。
比如一位妈妈,每天早上都要提醒孩子:今天学什么,今天学什么。
孩子有些烦躁:“每天都这样,能不能不催我?”
妈妈淡淡地说:“催你是为了你能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像小鸟一样,‘飞’得太快摔下来。”
孩子不屑一顾:“你这比我还烦。”
不过,妈妈心中清楚,她的“慢性战斗”早就赢得了孩子的认可,只是这小家伙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3. 放养并非放任,而是“引导式放养”
“放养”并不是单纯的放任,学霸父母的放养背后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
这不仅仅是给孩子空间去选择,而是通过微妙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当孩子走错路时,父母及时伸出援手,而非简单放任。
比如有个妈妈看到孩子在练琴,突然停下来问:“你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
孩子低头思考片刻,答道:“嗯,确实不错。”妈妈点点头:“那么,你觉得自己能弹得更好吗?”
孩子露出微笑:“我也希望自己能进步。”
妈妈眼睛一亮:“这就对了,不是别人说什么就做,而是自己心里有个标准。”
这时,孩子若有所思,开始主动去改进。
放养?不,这才是引导式放养。
又有一个妈妈,站在孩子的作业桌前,望着他苦苦挣扎的样子,悄悄地问:“你是不是卡住了?”
孩子头也不抬:“这道题,怎么做都做不出来。”
妈妈微笑着说道:“卡住的时候,可以退一步再看。做不到,没关系,试试不同的角度。”
孩子忍不住点头:“好吧,试试其他方法。”
果不其然,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终于解决了难题。
她的“放养”式引导,让孩子学会了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如何合理地“放养”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时间管理与父母的引导,创造出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最终,孩子能在这种环境中学会独立、自律、负责,并自然成为拥有自驱力的“学霸”。
这当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