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我取自己的钱,银行不给取现金,而且还报警要求查客户的详细信息。”1月6日,山东滨州一男子拍视频称在无棣农商行柜台取现2.9万元遇阻。7日,无棣农商行向记者反馈称,柜员系出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银行同反诈中心对客户账户进行核实无异议后,已第一时间为其支取现金。
到银行办理存取款、转账等业务,被工作人员询问资金的来源、用途及去向,近年来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与当前反诈、反洗钱等治理的强化有着直接关系。正如此事中,涉事银行方面的解释,对客户的取款作来源、用途排查,相信的确是基于保护资金安全的考量。
不过,一些排查方式给用户带来不便,乃至给用户造成某种损失,这也提醒银行在确保资金安全与保障用户方便和权益上,理应有适当的平衡。以此事为例,据涉事客户讲述,银行方面对其的排查,已超出了询问的范畴,还联系当地警方反诈中心,给对方客户打电话,导致“客户现在已经对我不信任了,对我造成了损失”。这在“度”的把握上,显然留下了失衡的疑问。
其中,还有多个细节值得探讨。比如,对取款信息作排查,是否有必要“惊动”对方的客户?按理说,储户的存款,包括账号的安全性,银行通过后台信息系统是完全可以作出基本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需要进一步核查,是否必须要采取向用户客户核实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前,是否考虑到可能给用户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后续回应中,涉事银行方面表示,“客户来了以后,我们柜员第一时间高度警惕这个事,当时是发现存在异常情况”。这里的异常情况到底是什么?从最终的核实来看,该用户的账号并不存在异常。那么,之前发现的“异常”,到底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误会,还是银行方面自身原因造成的判定不当,至少应有一个公开的说法。对于这种误判和给用户造成的损失,银行方面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尽管说,此事在曝光后双方已经达成谅解,但其他用户发生这样的事,又该如何解决?可以说,尽量避免这样的误会,显然需要银行在相关流程和机制上进行必要的优化。
客观来说,当前银行在线下业务中基于资金安全的排查,给用户带来不便,也是诈骗犯罪施加给社会的一种间接的伤害,或者说是整个社会为反诈支出的“成本”之一。因此,这类反诈措施在实施上需要确立合理的边界,最大限度减少与用户正当权益的冲突。特别是要防止以安全之名,掩盖和推卸银行自身的一些问题与责任。
像此事中,关于支取超过2万元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多方说法并不一致,新闻发言人明确答复称“不需要”,但一支行工作人员表示“需要预约”,“因为过年前资金紧张,害怕下不来钱”。那么此事中涉事银行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此前还有一些银行出现过“一刀切”要求额外提供证明材料才能开户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用户权益救济机制,因银行过失给用户带来损失,就该有合理的权益补偿,而不能仅以一句“为了安全”就给打发了。
应该看到,以反诈为由针对用户提出的种种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反诈赋予银行的权力,而任何权力一旦缺乏必要的监督,都可能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对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反诈实施标准和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过度、越界的情况。
来源 “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