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9日讯近日,浙江杭州的魏先生和往常一样刷脸登录某银行企业客户端,准备查看自家企业的金融业务情况。在程序响应之后,却跳出了另一家公司的金融信息,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员姓名、余额、金融产品信息等。该银行表示这是网络抖动带来的极小概率事件,客户端登录用的是手机刷脸系统,而金融支付用的是银行自有系统,所以金融安全性没有问题。那么,人脸识别真的安全吗?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配图与原文无关
对此,山东尚曜律师事务所李少霞律师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首先,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包括私人生活安宁以及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刷脸登录过程中使用的生物识别信息,如人脸信息,因其具有高度的个人识别性,属于个人的私密信息。银行在进行人脸采集时,未经个人同意,擅自采集、使用、存储、传输人脸识别信息,即可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其次,这种行为也侵犯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和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银行在采集人脸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否则可能构成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最后,这种行为还可能侵犯用户的财产权。如果银行系统存在漏洞,导致他人可以登录并操作用户的银行账户,可能会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如果因这些信息的泄露导致财产损失,受害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的相关规定主张财产损害赔偿,银行应当确保其系统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此外,如果别人冒用他人身份通过银行人脸识别,可能涉及身份冒用和欺诈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信息处理者作为服务机构在提供人脸识别服务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收集、存储的人脸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或身份冒用等风险的发生。
闪电新闻记者 张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