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下,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在山东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致力于用遥感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改写了种田“苦累”的标签,让其摇身一变成为一件“很酷”的事。
眼下正处于小麦分蘖的关键期,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带领团队来到位于邹平市明集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查看小麦的长势情况。
按照传统的苗情监测方式,农户们只能凭借经验在田间穿梭,弯腰查看小麦的生长状况,辛苦且效率低下。此次前来,李振海教授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法宝”。
李振海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
今天主要用的设备是这个多光谱的设备,这四个镜头分别是红波段、绿波段再加上红边和近红,特别是红边和近红可以反映作物的长势状况。
无需踏入麦田,只是在田边动动手指,就可以熟练操作无人机升空,无人机通过搭载高清相机、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如同装上了“智慧之眼”,所到之处,下方的小麦信息就能被迅速采集。
李振海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
不同的图是我们通过不同的波段组合来代表作物的长势的信息,总体上偏红的地块长势比较弱一些,这种偏绿的地方长得比较好一些,所以我们这个可以把那些弱一点的地方识别出来,不好的地方可以进行一个差异化管理。
马帅是这片农田的承包人,刚进入农业领域四年,就已经成长为当地的种粮大户。马帅告诉记者,现在种田省事又高效,而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农业生产“新农具”。
马帅
邹平市明集镇家庭农场主
以前的时候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很多时候在手机上就能看到长势情况,打药有无人机,播种耕地都有大型的机械,还是比较省劲的。
马帅手机上的农情服务提醒信息的背后,正是李振海教授团队研究的相关内容。2021年,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组建了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天空地农情遥感监测及预警研究创新团队,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以及地面红外、雷达等技术,形成“天空地”农情监测技术及预警系统,开发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作物种植分布智能提取、作物苗情、墒情、灾情、病虫情等监测、粮食产量品质预测等4项核心技术。
李振海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
通过我们自己研发的这个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得到作物的长势、营养、墒情,再加上病虫情,也就是给作物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通过这个体检数据,我们可以对农田对症下药,给出一个农事管理操作的处方,来指导农户进行肥料、农药以及灌溉的一些决策。
以此为技术支撑开发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全方位监测,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云指导”。
牛方鹏
邹平市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通过这个服务平台,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还能提升粮食的品质。通过精准施肥,每亩地能减少用药十公斤左右,节省成本二十多块钱。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单产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突破。用天上的遥感卫星“照看”农田,用现代化设备为农作物“问诊”,不仅让种田的方式焕然一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农业领域。
马帅
邹平市明集镇家庭农场主
我们明集镇298个大户,年轻的大约占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做这个事情。
李振海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
我们这个工作在智慧农业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源的获取,算是智慧农业的眼睛。
李振海表示,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精细化。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研究,逐步建立起粮食产量品质预测技术及系统,用新质生产力助推智慧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教育卫视记者: 韩晗 李瑞超